六一家去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坐地铁可以从8号线文化公园站下车,博物馆也需要从文化公园进去。
十三行博物馆在下午3点有免费的讲解,跟着讲解员全面了解十三行的历史。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粤海关成为清政府官方允许的唯一海上对西洋即今天的欧美地区贸易的关口。加上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欧洲工业革命,十三行地区因此成为当时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心,海上贸易出现史无前例的繁荣。1840 年,新兴的资本主义英对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在 1842 年开放海上五口通商。1856 年,英法又对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 1861 年签订广州沙面租约。从此,外商进驻沙面,结束了十三行地区的外贸繁华史。
锁定粤海关一口之后,广州口岸聚集,商贾使节往不绝。自各的商船,每年五六月间泊靠,带异地的工艺品土特和工业品,在十三行卸货交易后,带着丝绸的华贵瓷器的典雅和茶叶的芳香,于九十月间乘风回归。这就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对外贸易景象,也是如今每年在广州举办的广交会的雏形。
在这段历史长河,出现了很多出名的行商,也出现过世界首富伍秉鉴。2001年华尔街日报评选出过去一千年间全世界最富有的50人,登上这个富豪榜的有6个人,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明武宗大太监刘瑾乾隆宠臣和珅清代商人伍秉鉴民的财政部长宋子文。伍秉鉴的个人资,包括房屋土地海外投资以及现金,达到了2600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4000万两白银。也就是说伍秉鉴的个人资超过了大清帝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
出了博物馆,就靠文化公园的心台了,末还有一些退休老人在彩排舞台剧,不禁佩服他们的体力和精力。
回家后又百度搜了下伍秉鉴,他的人生真是像电影一样跌宕起伏。晚清首富伍秉鉴虽是记录了他的一生,但也能看到十三行兴盛衰败的影子,清末大变局的动荡历史。
走在路上,有机缘继续寻古。